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
导言
普惠金融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保监会等部门下发通知,提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应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的规定。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上限
通知明确规定,对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实际不良率在3个百分点以内应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的3个百分点以内。这一上限标准既体现了对普惠金融业务的支持,也体现了对金融风险的审慎管控。
容忍度设置的意义
不良容忍度制度的设置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保护基层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着政策目标和商业风险之间的平衡,不良容忍度为基层金融机构提供了合理的不良吸收空间,保障其积极性。
- 鼓励内部考核实践:容忍度制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内部考核中区分不良贷款容忍度与贷款质量管理目标,避免因不良率上升而一刀切惩罚政策影响基层业务开展。
- 准确传达政策导向:不良容忍度制度明确了监管部门对普惠金融的支持态度,确保政策导向精准传递至基层机构。
免责条款的激励效应
对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实际不良率在容忍度以内的分支机构,在符合以下条件的情况下,其负责人、小微业务部门和从业人员可免予追责:
- 无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范制度行为
- 未虚增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或隐匿不良贷款
- 未贷存转换、冲减不良贷款
免责条款的设置有助于:
- 激发基层机构的责任心:免责条款鼓励基层机构主动识别和化解风险,避免不良贷款积压形成系统性风险。
- 缓解问责压力:对于履职尽责的基层人员,免责条款减轻了他们的问责压力,促使他们敢于开展普惠金融业务。
- 促进业务持续性:免责制度保障了基层机构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有利于小微企业获得持续的金融支持。
不良率控制与风险化解
虽然设置了不良率容忍度,但银行业金融机构仍然需要高度重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管理。
- 完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资质、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等方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避免盲目发放贷款。
- 加强贷后管理和风险监测:建立健全贷款发放后的跟踪评估、预警和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贷款。
- 强化不良贷款处置工作:针对不良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处置,最大程度回收贷款本息,降低损失。
多方合力,支持普惠金融
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动。
- 政府引导:政府应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完善监管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金融机构发力: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小微企业的差异化金融需求。
- 社会合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普惠金融建设,发挥信用担保、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工具的作用。
结语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上限的设定,体现了监管部门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和对金融风险的审慎管理。通过不良容忍度制度和免责条款的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时将更加积极主动,为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和多方协作,我们将有效控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保障普惠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